【历史探秘】鲁岱墓新考

2024-05-12 -

鲁岱,东汉广陵海陵人。 1800多年前,东汉延康元年(220年),鲁岱被孙权推荐为汉朝最南端的交州刺史。 汉末后,东吴皇武五年(226年),交趾(今越南)太守士燮去世。 他的儿子石惠因为怀疑给予东吴的行政区域和官职小而叛逆。 鲁岱闻讯后,亲自前往交趾平叛,“其兵三千,朝夕海上”。 大多数史料记载,鲁岱去年葬于如皋白铺高阳荡。 有学者认为,鲁岱不可能葬在海陵。 为此,我们做了一些新的研究和研究。

2015年10月,我们到如皋市白铺镇北部的鲁岱墓地林子实地考察,了解一些情况。 白铺镇北郊有鲁岱墓,原属海陵,现属如皋。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还有一座“吕岱墓”。 有人表示,鲁岱可能死于任内。 因此,鲁岱不可能葬在海陵地区的高阳荡(临淄旧称)。 有人认为林子古墓只是一座年代不明、主人不明的无名墓。 这些观点使人怀疑鲁岱是否葬于海陵。 事实上,鲁岱的最后一个职责就是回到家乡海陵招兵买马,重建海陵县。 三国时期的海陵不仅包括今天的泰州,还包括今天的如皋、海安的部分地区。 鲁岱如果死在任上,他也只能死在任上,同时重建海陵县。

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吴金华认为:“鲁岱不可能葬在海陵。” 原因如下。 第一,鲁岱《三国志》最早的记载只提到鲁岱之死,并没有说鲁岱葬于海陵。 因此,如皋鲁岱墓可能是一座虚拟墓; 第二,湖北省嘉鱼县有一座“吕岱墓”。 对于这两种说法,我们的看法是,史书不一定记载每个人都埋在哪里。如果如皋县鲁岱墓的史料记载出来较晚,可以推断该墓是一座虚墓,那么如皋县关于鲁岱墓的记载则更为晚,后来的《嘉鱼县志》记载,鲁岱墓的名称应为虚墓,而且1993年出版的《嘉鱼县志》称:“砖石。”鲁岱墓的一块是汉砖,两块砖上有铭文。 砖上的文字为隶书,一阴一阳。 碑文为:‘石’“知节付国穆有司于番禺卢侯将军墓”。 据记载,鲁侯是番禺人,但他显然不明白,鲁侯实际上是海陵人。 出现这样的错误,一定是因为后世留下空墓的人已经不知道鲁岱是哪里人了。 史料记载,其子鲁恺遵照父亲的指示,安排了鲁岱的丧事。 儿子怎么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哪里人呢? 吴金华还提到,三国时期,海陵是北方东吴与曹魏之间的无人之地。 鲁岱怎么可能葬在海陵的空地?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东吴需要海陵出身的忠臣鲁岱,利用晚年回乡的机会,吸引人脉,保住海陵部分地区,使之成为北方地区。东吴的。 障碍。

而且,即使鲁岱死在嘉鱼,而海陵又通江海,从嘉鱼到海陵的水路畅通,小船可以载棺随流返回,毫无困难。 既然史家记载他的儿子在湖北,他一定是提着棺材回家了。 而且,如果继承人做了官,他也有能力处理。

历史上有明确记载,鲁岱葬于高阳荡。 最早的记载是南宋的《御帝吉声》。 他的书中有记载:“吴大司马鲁岱墓,在如皋县东南六十里。” 后来,关于鲁岱葬于如皋城南的记载不绝于耳。 《明统一史》卷十二的“扬州府”和《清统一史》卷七十三的“通州”,均沿袭“奥迪季升”的描述。

明代《嘉靖未央志》记载:“吕岱墓在如皋县东南六十里”。 明代《嘉靖重修如皋县志》亦有记载,但又加:“代孙,吴大司马”; 可见,至少鲁岱的子孙都是吴国的重臣。

明代《崇祯台州志》第六卷有《鲁岱传》记载:“鲁岱……九十六年卒,命以素棺、疏布巾,丧事节俭,皆随颜注:戴氏墓在如皋县,当时无聚落,故旧志称其为海陵人。

清代《乾隆如皋县志》记载:“三国吴代大司马鲁岱墓,在县东南六十里高阳荡。史汉玉,字汉玉,人。”县人赋诗曰:“自古已开幽道,两百多年前。 断桥横跨古石桥。 老树上都笼罩着烟雾。 栅栏、房屋多临水,人们喜挂船。 墓地还在,我感到悲伤。

《清嘉庆如皋县志》卷十六载:“吕岱……九十六年卒,子凯嗣,命素棺,疏布丧事。” ,丧事安排应节俭。墓在县东南六十里,《艺文》卷二十一,亦记有上述石汉玉的《雕鲁戴诗》。

民国时期的《如皋县志》记载:“卷三三国吴代司马鲁岱墓,在县东南六十里高阳荡。” 当地其他历史文献也记载了鲁岱的事迹,这里有所不同。 一个报价。

我们在临淄实地考察证实的鲁岱墓情况如下:该墓原位于云岩河东岸、高阳荡西北岸,水运十分便利。 后来高阳荡逐渐淤积成为陆地,近代燕燕河被截直成运河。 历史上鲁岱墓曾被修葺、被盗; 明初沉万斯曾修葺过此墓。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林子和后来创办林子小学的陈其甲也在民国初年组织修葺了这座坟墓。 抗战时期,有盗贼从墓东侧的水塘闯入墓穴,声称只找到了腐木和一条生锈的铁链,没有发现财宝可盗。 《临淄镇志》记载,墓内“仅用圆木、铁绳悬棺”。

该墓于1951年和1969年被发现并考察。1969年春,拓宽直柏铺镇至临淄镇之间的通阳运河段时,村民在离河边不远的地方挖掘了鲁岱墓。 结果发现,墓中的棺木不需要油漆,随葬品也极其简单。 这种情绪与《三国志》中记载的鲁岱“命丧以素棺,疏巾布,丧制节俭”相吻合。 1979年,因规划的人工河道林留将穿过墓地,墓穴被全部挖掘。 今天看到的鲁岱墓是后来在旧址东南约200米处修建的。

吕公墓是谁_吕公墓志铭_吕公墓

经调查得知,鲁岱墓过去的封土程度较高。 清末,其印高六米,底周长二十多米。 解放后,古墓顶土堆距地面尚有三米左右。 该堆呈翻转的半球形状。 地表除部分树木外,没有任何纪念碑、纪念碑、祭坛等建筑和五金物体。 1979年发掘该回民时,地下尚有一座拱顶式墓葬。 据参与发掘的村民介绍,该墓葬平面呈长方形。 房间四周都是砖墙。 西墙非常完整,东墙也基本完整。 东西墙之间的距离足够一个人张开双臂,不到1.9米。 南墙不太完整,似乎有门。 北墙似乎更完整。 南北墙之间的长度约为2.3米。 这些墙的底部都在同一水平面上,没有向下或向上延伸的痕迹。 看起来它们并不是通往地面的一段墓道,而是一个墓室。

四墙之间是一个长方形空间,两端分别面向西北和东南。 我们无法确定这是主墓室还是主墓的前室或后室。 在前面提到的东西两侧的平行墙之上,有一个砖砌的拱顶,就像隧道里的拱顶一样。 屋顶由两层砖砌成。 村民们表示,他们从未见过建筑物上方有一个向上突出的半球形拱顶,即圆顶。

如皋市文管委退休委员徐晨回忆,鲁岱墓发掘后,他接到通知,前去观摩。 他看到通阳运河临淄桥东十多米处的地下建筑里,有200多块刚刚被拆除的古砖。 已经康复的郑先生不允许徐先生拿走古砖,所以这些古砖仍然留在了临淄。 现在郑先生去世了,我们追查到了郑先生的儿子,他也参与了这些古砖的保存。 在他儿子的家里,我们看到了当时出土的三种古砖,至今仍然存在。 第一种是较长的砖型:其三维尺寸为长39.8厘米、宽13厘米、厚10.8厘米; 重9.2公斤。 砖的腰部预制有两个凹槽,用于穿过镐绳。 观察砖块,可以看出它们是采用先秦以来沿用的成型方法制成的。

第二种是形状较宽的砖:三维尺寸为长31厘米、宽14.2厘米、厚7厘米、重5.6公斤。

第三类是特大砖型:其立体尺寸为长39.5厘米、宽21厘米、厚13厘米、重16.5公斤。 砖的一端有一个突出的“中”字或“A”字。 郑先生说,发掘出很多带有铭文的古砖。

徐晨先生在镇北巷发现了另一块古砖,其尺寸与鲁黛木所用的砖尺寸相同。 三维尺寸为长33厘米、宽12.2厘米、厚8厘米。

吕公墓是谁_吕公墓_吕公墓志铭

原来,卢岱墓西侧数十米处的原住民杨美莲女士用手画出了墓砖的尺寸。 我们在小镇主巷南段的地面上偶然发现了两块与她描述的类似的古砖,并用卷尺测量了它们的尺寸:长45厘米,宽27厘米,厚7厘米。

由于三国时期的砖石大小也多种多样,可用于墓道、墓室、墓券、墓顶、地面高塔和祭坛等砖块,甚至用于纪念鲁岱的砖块在后世的某个时候。 建筑用砖。 因此,不能轻易确定某些地方使用了哪些砖或没有使用哪些砖。 我们在鲁岱原墓附近发现了多种可能是古代出产的旧砖,但数量很少。 它们比后世的砖块大得多,曾镶嵌在私人住宅的墙壁上,或散落作田埂、厕所栏杆、垫料等。

这些情况为博物馆补充展览讲解和宣传以及今后重建鲁岱墓提供了重要依据。

另外,有关金石学的资料如下:碑刻研究者何嵩山编着、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碑探》中提到,临淄鲁岱墓于1952年被发掘:“1952年,在如皋林,江苏紫高阳荡出土的三国名将鲁岱墓中,棺棂上悬挂着一口鼎钟,钟的正面是一朵盛开的玫瑰花,背面是鲁岱的墓志铭。那些无知、贪图小利的人,最终把它当作废钢溶解了。”

何嵩山还提到,“文革期间,民工扩建运河,挖掘悬棺墓。 棺材虽已腐烂,但仍挂在坟墓里。 当我们发现这座碑时,才知道这就是古代的鲁岱。 无知又愚蠢的叛徒把它夺走了。 碑破为四旧。 “我们在临淄调查时,有村民反映,住在鲁岱墓旁边的施姓人家,曾拥有一块原本从鲁岱墓中取出的石碑,但已被破坏。后来,1979年,老房子不得不拆迁。”因河水从他家北面经过而被拆除,当他搬到稍南的新房时,他在新房的西北角外立了这块残碑,以保护该角。 村民补充说,碑上的文字提到过。鲁岱,很可能是鲁岱的墓志铭,但这块石头在很多年前就被偷偷挖走了(来源:如皋文史) 作者康爱华是如皋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于丽是如皋市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南通大学教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