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临沂新增重点抗战遗址
近日,临沂市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同意将滨海建国学院旧址确定为临沂市重点抗战遗址。 这也意味着莒南又增添了新的重点抗战遗址!
滨海中学的前身是1941年6月,中共山东中央第五地委联合办公室与汝日、林、江西四县按照抗联第一支部建制组建的滨海中学。 -日本大学。 1945年8月更名为滨海建国学院。由于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滨海建国学院实行流动办学方式。 莒南县王家房前村一带是当时的主要办学地点之一。 滨海建国学院组建了宣传队、卫生队、行政队、教育队、总队、文艺队、电话队、会计队等,为沂蒙根据地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双能型人才。
据悉,1947年2月,滨海建国学院与原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更名的滨海师范学校合并,成立滨海公学; 后来,滨海乡村师范学校、山东临沂师范学校(学校于1950年2月从莒南迁至莒南临沂后)和临沂师范学院,1983年6月更名为临沂教育学院; 1999年3月,与1958年创办的临沂师范学院合并,成立临沂师范学院; 2010年11月,更名为临沂学院。
莒南这些抗战遗址,你知道几个?
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旧址
起源:1937年8月,爱国志士谢辉、张子良、刘怀川等人在十字路镇组织了一支200余人的队伍,称为十字路口抗日游击大队。 谢辉任大队长,张子良任副队长,刘瑞卿任参谋。 ,很快就与中共东北军第51军地下工委临沂军团取得了联系,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 十字路口抗日游击大队是鲁东南第一支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刘庄集惨案遗址
起源:1938年5月30日,刘家庄有一个大市场,当地人旧称“麦市场”。 上午十点左右,市场最热闹、最热闹的时候,一架黑色、红头的飞机从东北方向飞来,掠过东陵的龙泉寺。 为了向中国人民展示所谓日本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威严,驻扎在青岛的日本侵略军空军屠杀了无辜平民。 在这起谋杀案中,有300多人被杀或枪杀,200多人受重伤。 仅刘家庄就有17人死亡。
中共鲁东南特委成立旧址
起源:1937年7月我国抗战爆发后,鲁东南地区按照省委的指示,派出党员干部到各地建立和恢复党的组织。 1938年8月,中共山东东南特委在莒南大店成立。 景晓村任书记,刘居英、刘勇、崔杰、李忠林、张刚、杨昆任委员。 鲁东南特委的成立,使鲁东南党组织得到了统一领导。
景晓村 鲁东南特委书记
中共滨海地委、滨海专员公署旧址
产地:滨海区(抗战初期称鲁东南地区)北起胶济铁路,南至陇海铁路,东临黄海,濒临沂河在西方。 1941年8月上旬,滨海专员公署成立。 1942年4月1日,根据中共山东分部决定,山东区五地委和路南区四地委合并为滨海地委,直属滨海地委领导。山东分公司。
中共莒南县委旧址
缘起:1939年6月,中共山东东南特委决定撤销莒县委员会和莒江岭边地区工作委员会,设立以太石路为界的莒南县委员会和莒北县委员会。边界。 7月,中共莒南县委员会在高家沟村成立,史称“八路军驻莒南办事处”,白彦波任县委书记。
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由来:1941年1月1日,析原莒县南部第九区、第十区和第七区、第八区部分地区,在大店区东略庄村(今盐滨镇)设立莒南县。 抗日民主政府,王冬年任县长。 建县后,调整为汀水、大店、陆镇、竹边、边山、庄岗、坪上7个区,区辖乡。
中共宿水县委、宿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产地:沭水县位于莒南县、临沭县、临邑县交界处,隔沭河相望。 辖区包括原临猗县全部五区和三区相公庄以东地区。 1940年10月,临沂五区解放。 12月,中共五地委决定成立中共临东工委,任命吴晶为工委书记。 1941年2月,临东行署成立,吴敬任行署主任。 当年6月,中共临东工委改组为中共沭水县委,吴静接任县委书记; 临东行署改制为沭水县政府,王子洪任县长。
莒林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缘起:1943年9月,莒、临(邑)边境地区设立莒蔺县,属滨海专区。 任命庄泽华为县委书记,任命薛寒亭为县长。
山东抗日根据地八大剧团演出旧址
出处:1941年5月中旬,省战时工会教育部、省文化协会组织抗日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115师战士戏剧社、赶剧山宗二大队俱乐部、省妇联姐妹团、山宗鲁艺术团。 宣传大队、抗敌自卫队宣传大队、奔三奋支队、鲁南黎明剧社等八个主要剧团在沭水县袁子崖村举行了为期十天的联合演出,演出《雷雨》《重返前线》《大制作大合唱》《伤兵》《十八勇士》《李秀成之死》等大小剧目吸引观众热情,盛况空前”(《临沂地方志》2001年版)
八路军山东军区旧址
起源:1942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八路军山东纵队改称山东军区。 任命李宇为政治委员,王建安为副司令员,蒋华为政治部主任。 辖鲁中、清河、胶东军区、滨海独立军师、第5旅。
新111师建制旧址
起源:1942年夏,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 国民党军队不断制造摩擦,反共气焰日益高涨。 此时,驻甲子山区的国民革命军第57军第111师大部,在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在全民族抗日大义的感召下,毅然起义,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新的第111师的名称。 转移到我抗日根据地,与我军并肩作战。 后来番号改为中共正规军番号“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支队”。
沂蒙红嫂梁怀玉故居
出处:抗战胜利前夕,军队急需补充战斗力。 作为朱边村扫盲班队长,梁怀玉在区参军动员大会上热情发言:“谁先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 农历正月十五,在张家连子坡村东沟崖上的宣誓仪式上,梁怀玉公开宣布将被派去参军(刘玉明第一个签名)向上)。 在她的感召下,全县有1488人参军,这是一支强大的力量。 支持抗战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梁怀玉被誉为“沂蒙红嫂”,她的事迹也被收入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
刘玉明梁怀玉
八路军第115师师部旧址
缘起: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1941年3月,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和山东省党政领导机关由沂蒙山区迁至滨海区莒南县。他们在发展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上,指挥山东抗日根据地。 军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然后进行战略反攻,直至抗战胜利。 四年半的时间里,莒南、临沭等地一度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 莒南素有“山东小延安”之称。
山东省政府旧址
起源:山东省政府的前身是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和山东省战时工作执行委员会,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省级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临时议会和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在大店镇召开第20次联席会议,决定将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选举李渔为山东省省长。政府。 省政府主席。 省政府下设秘书处、民政厅、财政厅、工业厅、教育厅、司法厅、公安总局、卫生总局。 是全国最早的共产党领导的省级民主政府。
中共滨海区委旧址
缘起:1943年4月,经山东分院决定,经中央批准,撤销滨海地委,成立中共滨海区委员会。 任命傅祝廷为书记。
园子崖抗日自卫战争旧址
起源:1941年12月19日上午8点左右,日伪军1000余人分两路包围了沭水县袁子崖村。 日军用大炮轰炸该村,造成多人死伤,房屋被毁。 村里男女老少300余名自卫队成员,在村长、自卫队队长的带领下,持大炮、枪、刀、枪守墙,英勇奋战,击退多股敌人。日军的袭击。 日军侵入村庄,自卫队队员和村民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 战斗从上午8点左右持续到下午4点,共死伤日伪军100余人。
山东抗战建国学院
起源:1938年6月,为了培养各领域急需的干部,鲁鲁豫皖边区省委决定创办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1939年9月,改编为八路军第一纵队营学校。 1940年1月,原位于晋东南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抵达山东中部的沂蒙山区。 第一纵队与营校并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 1941年以后,特别是1943年以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在职干部教育体系。 1945年2月,省战时行政委员会成立山东抗战开国学院,李渔兼任院长。
滨海中学旧址
缘起:1941年春,山东五地委和滨海区各县联合办事处决定,按照第一分校的组织架构,在滨海区设立干部学校——滨海中学抗日大学学士。 5月13日,师范部在莒南县竹边镇开学。
山东新华书店的诞生地
起源:1939年7月,中共山东东南特委决定成立中共莒南县委员会。 1941年,莒南县人民政府成立。 日报编辑部和印刷厂都驻扎在这里。 1944年7月6日,山东新华书店在莒南侯井堡子村成立。 山东新华书店的前身是大众日报出版部。 这意味着,山东新华书店从创办到奠基的整个过程都在莒南。 莒南县后井补子村是山东新华书店的发源地。
《山东画报》的诞生地
起源:山东画报创刊于1943年7月,《山东画报》的前身是八路军第115师、山东军区政治部主办的《士兵画报》。
松涛学习诞生地
起源:1943年秋冬季,轮训班选拔的学员张建华在滨海师范大学驻地刘家莲子坡举办抗日小学。 后来,他开创了边干活边学的教学模式,把农民学生的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 ,被农民群众称为庄户雪。 “逐狐学”的练习最初只在儿童中进行。 后来扩展到成人班、女子班、民兵班、武士班,影响日益扩大。
郑新垦荒纪念地
籍贯:郑鑫,莒南县大山前村人。 1940年家乡解放时,他在村农民救助会的支持下,开垦了半亩荒地,勉强维持生计。 1941年,他组建了12人的开荒队,并担任队长。 1942年,45人的开荒队成立,他被选为队长。 当年开垦荒地70亩。 到1943年,他已亲手开荒24亩。 他在村里宣传“开荒抗日”的方针,帮助队员解决工具和种子不足的问题。 1943年10月,《大众日报》发表了题为《郑信一家忙于丰收》的长通讯、《郑信的故事》和社论《向郑信学习,多培养郑信》。 同年,王杰专门创作了歌曲《郑心开荒》,在解放区广为传唱。
大吉烟厂旧址
起源:随着对敌斗争的发展,卷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单纯向农民收购的供应已经超过了需求。 有些购买的香烟质量很差,日伪军的高层领导根本不使用。 为了让香烟渗透到敌人的上层,它会在敌人的核心发挥作用。 1943年5月,山东军区保卫部研究确定,自力更生,在十字路镇刘家边山建烟厂。 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大吉卷烟厂。
马崩官庄抗日烈士纪念塔
山东水库之母
起源:1944年,石泉湖村在救灾委员会主席李一峰的带领下,“全村齐心协力,治山养山,吃山吃山”,共同修建小行水库,结束了救山的历史。村里的人和动物都缺水。 据记载,该水库是山东省最早的水库。 1959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率领出席省委召开的地县委第一书记会议的全体人员到莒南县游览狮泉湖和虎源水库。 舒童称赞狮泉湖水库为“山东水库之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