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以《石刻》和《古籍集》为例.pdf
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4期:碑文文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何如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献。 其中,碑文文献作为一种以石为载体的特殊文献,为历史、文学、文字学、书法、经学、宗教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少数伪造者外,大部分都是第一手资料。 与被复制和出版的历史书籍不同,它们经常丢失。 因此,它们长期以来为历代研究历史的学者所珍视。 北宋以来,碑刻考证作为金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迅速崛起,并正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石刻研究专着——欧阳修的《古籍集》和赵明诚的《金石录》。 后来到了清代,金石学的研究蓬勃发展,有顾炎武的《金石笔记》、钱大英的《钱彦堂金石跋》、王昶的《金石集》、卢增祥的《八琼石金石补》等,两书都成为清代金石学杰作。 在金石学研究史上,《金石石志》和《古志集》都是开创性的著作,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金石学又称“欧赵之学”。 《古记集》收录了欧阳修所作的金石碑刻和拓片。 主要讲石刻的历史价值以及可以用来修正历史传记的要点。 后六卷皆为唐代石刻。 赵明诚的《金石录》体例仿照《鸡骨录》,但不同的是,目录和碑跋合为一书。
全书三十卷,前十卷为目录,共记载两千卷。 后二十卷有题跋,两千卷中只有五百零二卷,其中唐代占了很大一部分。 《金石录》、《集古录》中所记载的唐代石刻,如今大多已被毁坏,连拓片也没有流传下来。 由于这两本书,其部分内容得以保存,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文献。 它的价值和成就在于纠正先贤的错误,纠正旧书的错误,记录重要的史料。 然而,这些成果迄今为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我试图写这篇文章,以《进士录》和《继古录》为例,逐条分析,谈谈它们对于唐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赵明诚《金石录》序言:继《诗》、《书》之后,君臣之事已载入史册。 虽褒贬皆出于作者私意,未必真实,但善恶不假。 而且既然流传已久,就应该依赖。 如果用金石来考察年代、地域、官衔、门第,矛盾总是三四个。 历史文献出自后人之手,不可能没有错误,但碑文是当时所为,是可信的。 后考其异同,参考其他书籍,编成《金石文》三十卷。 《欧阳修《集古传后学》。所谓误,就是史传缺失;所谓谬,就是史传讹传。这就是这两篇文章的作者的目的。因此,本文在讨论史料价值时,仅从书中记载的人物生平、传仕、宗族世系等方面入手。可以补史的碑文分为碑补史和碑补正史两类,并以姓名、县号、世系、子孙、官号、谥号等为例一一论述。 ETC。
《金石录》、《继古录》记载的一些碑文内容,史书上没有,但往往是原创真实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可以填补历史的空白。 这些材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正史有传,但碑文记载的内容更为详细。 另一种是正史中没有传记,只能从碑文中看出名字**。 (1) 简历和死亡日期。 正史中,人物传记往往选大而重要,而略去小事。 这并不损害整个历史的面貌,反而对于研究某一历史时期人物的生活活动是有益的。 是不可或缺的。 赵明诚《石刻》卷二、卷三赫文王李孝恭,凉州刺史、锦州刺史、吏部侍郎。 据碑考,宗正庆被迁礼部尚书。 他被解除职务,回到原来的岗位。 授凉州刺史,改锦州刺史。 世代继承,被封为光禄大夫、礼部侍郎。 盖孝恭为尚书、尚书、世袭刺史。 《新唐书》原传没有载。 《旧唐书》孝公六十年传,只载有巡抚世系的内容,而碑云梁州刺史,历史上的凉州刺史,也是史书上的错误。 为研究牛僧孺的一生以及牛李党争提供了重要线索。 《历代志》《新唐书》卷九十一和《旧唐书》卷五十九李希舆的传记均未提及其卒年,但墓志铭定于贞观二十三年(2)历史事件补考赵明诚《碑刻石记》卷-JK唐佑神武将军施,玄宗时左晋武卫将军,酒泉县太守,河西节度副使。 肃宗初,知神武为军士,赐姓石。 后来,他成为右神武将军,并被封为英公。 建中元年卒。
“新民族关系的可靠史料。欧阳修《古志集》跋,有六唐魏墓志铭。家族联姻,复合于此,最终在垂公三年后结束于山外。” ,春秋时期有两个。” 所谓魏阳贵。 道士是九十事件扬州起兵的徐敬业; 《唐书·IEI》卷六十七曰:“韦斯文,前周知微,为军师”。 所谓谴责那些与宗族联姻有关的人,就有敬业败选的嫌疑。 据说魏斯文因此被贬死在岭南。 。 不过,《新唐书》卷七十二中关于魏征后裔的暗示应该也是严重的,但两本《唐书》中都没有记载。 据《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传》载,正有思舆、叔舆、叔完也应受迫害; 书林的死也被怀疑是因为这个原因。 据《旧唐书》卷七中宗年谱记载:“中宗神龙元年三月,收复已故司空英公李训观,命帅将坟起,复葬。甲申,自建立文明,灭族、官吏,子孙亦皆叛扬州,但徐以方不限于此,余冰被免罪。” 《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征传》记载:“神龙初,叔虞子封郑公”。 于,疑似两人与同一件事有关,因为魏氏当时也被剥夺官职并去世。 李解的后裔在武则天统治时期遭到袭击,有明确的历史。 魏征家族的寓意仅在这篇墓志铭中提及,而且墓志铭是未经篡改、可以信赖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这对于进一步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政治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2.官方历史古迹和历史记载往往不同。 比较这些不同的记录可以帮助确定它们是正确还是错误。 总体来说,《金石录》和《集古录》所记载的碑文内容早于两部《唐书》。 它们是比较原始的史料,出错的可能性较小,可以用来修正史书。 错误。
但在一些复杂的情况下,墓志铭中记载的名字还需要详细、严谨的研究才能得出结论,一般来说比较可靠。 赵明诚《进士录》卷二十五唐兵部尚书崔京墓《旧唐书》卷八十一崔敦礼说“孙振申、神龙,曾任兵部尚书”。 《始》、《元和姓氏汇编》和《新唐书》卷七十二,下丞相的家谱名单,也都记载在《旧唐书》中。 据墓志铭考,欧阳修《古记集》跋中,有九年碑九块。 碑称其卒年六十三年,《旧唐书》卷九十九、《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二列传均说六十八,应以碑为依据。 。 铭文之初,必有天子忌某人,官忌某人,某县人忌某人的日子。 某个地方的人大多记得自己的县名,但并不记得自己真正的籍贯。 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们非常重视家庭地位,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一旦建立,就被视为寒酸。依附氏族枝条的习惯就开始了。” (岑仲勉《隋唐史》)出身卑微的人,必须冒充显贵之家。 延吉出身名门望族,这种习俗直到隋唐时期才消失。 因此,碑文中记载的郡主希望未必完全可靠。 欧阳修《古记集》跋第六卷薛仁贵碑。 碑上记载,薛氏属河东下县汾阴大族,无薛仁贵之名。 疑似仁贵出身贫寒,子孙被封为豪门县官,隐瞒出身。 这应该是有历史记载的。 不过,也有石碑历史上记载的出生地不一致的情况。 通常碑记记载的是他们原来的居住地,而史籍记载的是他们后来迁居、定居的地方。 …… 宠幸之际,侯景大乱,逃往南康。 其爱孙钟山操接管南康县干州甘县。 弟子魏安康令生法尊,又生少精。 ”可见,颍川是钟绍璟的故乡,而黔州则是他后来迁居的地方。
(3)世系牌记述县后,通常会重复记载世系。 这也是由于对家庭成员的重视。 但碑文中提到的远古祖先,如李姓,必须归于老子为始祖,而王姓,必须追溯到晋王,根本没有历史价值。 如果提到他的父亲、祖先、大师、大师,可能有虚假引用,所以引用时要小心。 纪念碑。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裴宾传云:“五朝疏勒王绰王,武德忠至朝,封为鹰阳将军,天山郡公,因留为京兆人。” ”。 《新唐书》卷十一。 《裴宾传》碑记记载,辛是徐有恭的弟弟,《新唐书》卷七十五宰相世系表,将洛都督徐辛列为其叔父。 (4)描述死者官职的官方铭文往往非常详细,可以与历史记载佐证,很多可以弥补历史记载所留下的内容。 隋时始任雍州,隋炀帝至江都时,为王使,命留守。 ”盖如晦从未担任过阜阳校尉,也没有放弃官职。传闻“秦王为太子,封为左叔子”,题词为“你”。据说“曾任学堂督学,摄吏部尚书。”碑上写“吏部尚书摄世忠”。据此碑记载是唐太宗杜如晦所书石碑上虞世南所写的圣旨,史学上有不少错误,从正史碑文中就可以看出。传中,后来改封为玉珍,并晋升为长公主,但在《新唐书》卷八十三中,只封为崇昌县公主。 “长兴”作为(六)后裔碑记中记载的死者后裔,大都可以补充八雁门王田神道碑欧阳修《古录集》跋中所记载的历史记载。 《新唐书》卷210田承嗣传称,《有子·唐书十一》有错误。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讨论可以看出,《金石录》和《鸡古录》所记载的石刻文献,有的可以用历史文献进行修正和修正,有的则可以填补历史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价值。 。 限于篇幅,这里仅列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并仅简单论述其对唐史研究的裨益,以引起大家对《进士录》和《继古录》成果的充分关注。 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碑文文献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可以提供丰富的史料,纠正历史的错误,弥补历史的空白。 如果我们研究历史时能够以史书为中心,广泛采用石刻,吸收前人金石研究成果,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会更加可靠,历史的面貌就会更加清晰、更加完整、更加真实。 。 大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参考文献《欧阳文忠公记纪录跋》,影印四辑,上海书店1984年版。 《石刻》系列四册影印本,上海书店,1984年版。 《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元和四家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主编 宋元儒)本刊编辑部可邮寄订购以下书刊(价格均为人民币,免挂号邮资)《考古与文物》精装装订第83、85、86、88卷-2003年,每册,每年100元。 《考古与文物》部分单册每册售价10元。 目前:1980年、2、82、6、86、1-6、87、2.3、6、88、2_6、89、1、6、91 1、1992年第4_6期、1-5期、1992年第5-6期1994年、1995年第21期、2003年第9期、1986年、1987年《史前研究》第10期。精装本每册80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