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联合开展世界文化遗产木、土遗址保护研究
记者5月8日从秦始皇陵博物馆获悉,中法两国近日达成《秦始皇陵博物馆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关于木制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合作协议》以及土器遗迹。” 本次合作研究将围绕木遗存保护研究和土质遗存保护研究两大领域开展。
中国的秦始皇陵和法国巴黎圣母院都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它们都使用了大量的木质材料,并且有烧焦的木材的残留物。 例如,秦兵马俑坑的建造就使用了大量的棚木、棚木、柱子、地拉菲草等木质构件。 还出土了战车和部分武器部件等木制文物。 这些木制文物在历史上都被不同程度地烧毁过; 巴黎圣母院也保留了大量的木质建筑构件,其木质屋顶桁架在2019年被严重烧毁。因此,双方选择了共同的木质遗迹保护问题作为合作的切入点,将两者联系起来世界文化遗产。
据了解,本次合作研究的两个方向考虑到了双方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共同问题和个体问题。 围绕木遗骸保护研究,双方将共同开展巴黎圣母院烧木遗骸、秦始皇陵烧木遗骸(炭)的保护、修复和价值认知研究; 重点关注巴黎圣母院烧毁的木材和秦陵坑出土的木炭和残木。 开展木材树种鉴定、保存状况评价、劣化机理、保护技术和方法研究,特别是剩余木材和木材修复研究。 以土遗址保护研究为重点,以秦陵土坑遗址和秦兵马俑为重点,开展土遗址耐久性与稳定性、制作工艺、病害识别与评估、损害机制等研究。秦代武士和法国采用土质材料作为建筑元素,并发展了场地土壤保护技术。 研究。
“以秦陵博物馆为代表的考古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特色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为全球文化遗产事业贡献了独特的中国经验。” 秦始皇陵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兵马俑坑等秦考古遗址主要由土构成。 此类土遗址的保护与普通露天土遗址不同。 需要结合自身环境和病害特点,满足考古、保护、研究、展示、利用全链条的需求,发展可持续的保护和利用的科学体系。 因此,我们希望与法国遗产机构合作,开展考古遗址保护研究,在国际上推广中国特色考古遗址保护理念,通过文化遗产科学研究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精神。
文化遗产合作一直是中法文化关系中最具活力的亮点之一,陕西文博机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陕西文博机构先后开展“拱墅堂彩木保护研究”、“茂陵石刻保护”等中法合作项目,联合开展保护培训。 2024年2月,秦岭博物院派出专家前往法国巴黎,参与巴黎圣母院的保护修复工作。 秦岭博物馆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的此次合作,是落实上述共识和合作机制的具体行动,也是中法文化遗产领域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据介绍,下一步,双方将围绕合作协议确定的框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 由于文物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双方将首先通过实验室分析和模拟实验进行基础研究。 拟深入发掘秦始皇陵、巴黎圣母院两处文化遗产中的木遗骸(特别是烧毁的木遗骸)及考古土遗址的物质属性和历史价值信息,总结遗产退化情况基于室内实验和模拟测试的机制。 、开发适合文物的实用保护技术和方法体系。
秦兵马俑自出土以来,就与法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法国四位前总统德斯坦总理、密特朗总理、希拉克总理、萨科齐总理以及现任总统马克龙都曾参观过秦岭博物馆。 1978年9月,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首次来到西安,参观了刚刚向公众开放的兵马俑博物馆。 他成为第一位参观兵马俑的外国政要。 当时,他兴奋地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而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如果没有看到金字塔,就不算真正到过。”到了埃及,如果没有看过兵马俑,就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从此,“世界第八大奇迹”一度成为世界各地兵马俑的代名词。 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等相关文物已四次赴法国展出,深受法国人民喜爱。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