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获批 4年内完工
[摘要] 近日,记者从湖南省湘江新区、长沙市文物局获悉,长沙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已获批准,计划4年内建成。
近日,记者从湖南省湘江新区、长沙市文物局获悉,长沙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已获批准,计划4年内建成。
据文史专家介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长沙市岳麓区天马山至望城区风蓬岭的湘江西岸30多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带,共发现汉代长沙诸王墓葬26座、城址1处。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诸侯国墓葬遗址,为研究中央与诸侯国关系、诸侯国关系乃至整个汉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长沙王陵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分为文物保护区、遗址公园区域、建设控制区,其中文物保护区1.63平方公里,遗址公园区域2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区2.08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长沙王陵历史博物馆、遗址展览馆、考古工作站、文物修复保护中心等。
目前,公园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管理机构已成立,桃花岭墓地环境整治一期工程被列为遗址公园建设的启动项目。
10月26日,湖南省湘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郭正贵检查长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情况。他强调,要肩负起历史传承的责任,四年内完成长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彰显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内涵,打造湖湘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郭正贵指出,长沙汉王陵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诸侯国陵墓,展现了长沙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遗址公园的建设有利于挖掘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推动国际文化名城建设。
下阶段建设中,要统一思想认识,把长沙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作为历史传承的责任、作为落实《省部共建方案》、落实市党代会精神的任务;要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强大的工作推动力;启动完善详细建设方案,确定工作顺序,力争4年内完成长沙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快加强考古工作,深入发掘,形成一体化、完整化、体验式的遗址公园供市民参观,提升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品质;全面开展调查研究,为下一步清理征地拆迁提供依据。同时要选好项目,推动遗址公园建设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汉长沙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定都临湘(今长沙),统治范围包括整个湖南省和贵州、江西、广西、广东的部分地区,是汉初七个藩属国之一。长沙国由此由一个一般的地方政权跃升为一个拥有自己领土的王国,并以国家级政区的中心身份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汉长沙国延续200余年,历经13代14位君王统治。其中吴氏长沙国延续5代5位君王,刘氏长沙国延续8代9位君王。马王堆二号汉墓墓主李苍为长沙国宰相,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主辛追为李苍之妻,贾谊为第五代长沙王吴杼的导师。
曹林介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省、市文物部门在长沙已发现7座汉代王(后)墓葬,去年以来,长沙市文物部门又调查发现20座大型汉代墓葬。
迄今共发现汉长沙王墓葬27座,主要分布在南起岳麓区天马山,北至望城县玫瑰园一带湘江西岸的低丘陵地带,可分为四个区域,即南至岳麓区东山、北金城遗址,北至望城县玫瑰园,西至万沟路,东至银山路,为孤山地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
境内有16座王陵和一座汉代城址;
望城县岱公庙一带,有两座王陵;
岳麓区咸家湖地区有5座皇家陵墓;
天马山地区有四座王陵,分布在天马山、凤凰山、牛头岭。
上述汉长沙王陵遗址中,尚存墓葬24座、城址1座。
在扩大名城影响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曹林表示,汉长沙王陵景区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对提升城市品质、聚集城市实力、扩大名城影响力、发展区域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汉长沙王陵对提升长沙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品质、打造经济发展新模式将起到积极作用。
“这是继陕西汉唐皇陵、洛阳东汉皇陵、北京明清皇陵之后,我国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引起了学界和国家文物局的高度关注。”曹林指出。
据介绍,虽然在北京、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都发现和发掘了数座王公、王后的陵墓,但“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完整性上,都远不如长沙”。曹琳认为,长沙汉代王公墓为研究中央与诸侯的关系、诸侯之间的关系,乃至整个汉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对于长沙来说,虽然部分王陵遭到盗掘,但长沙王陵仍然拥有丰富的考古遗存,对于探索长沙国历史地理,明晰汉代长沙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综合:星辰在线、新华社、长沙晚报)
【相关链接】
长沙汉王墓简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岳麓区天马山至王城区风蓬岭湘江西岸30多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带,共发现26座王陵和一处城址。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诸侯国墓葬群,为研究中央与诸侯国关系、诸侯国关系,乃至整个汉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