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是2018年在辽宁发现的最硬核的“国宝”!辽代的咸陵、乾陵今天在哪里?

2024-05-18 -

辽代的咸陵、乾陵现在在哪里,一直成为历史之谜。而现在,解开这个谜团有了重大突破。新建的辽代建筑遗址是辽代乾陵陵殿所在地,对于全面了解辽代和义乌庐山辽代乾尔陵墓的位置、范围和布局,将迈出最关键的一步。

1月12日,2018年辽宁省考古工作报告会在沈阳召开,会上发布了我省2018年重大考古发现。此外,经过去年的进一步考古发掘,琉璃寺遗址很有可能是廖显陵遗址;洪家界墓地的主人也揭开了神秘面纱,那就是辽大宰相韩德让及其继承人的家族墓地。

新里辽代建筑遗址:

是辽代乾陵的前殿

据辽宁省考古研究院考古专家介绍,辽代历经9位皇帝,葬于5座皇陵中。据推测,辽朝的皇陵是精心制作的大型地上和地下建筑群,其中可能包括皇家玄宫;陵墓前的建筑物,如祭祀厅;未来的坟墓;墓地大门;奉陵邑,即为保护墓地而建立的城堡。

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_韩德让墓志

远处可以看到废墟

据《辽史》等文献记载,辽朝的两座皇陵(咸陵、乾陵)都建在义乌庐山,但具体位置不详,辽末晋初,义乌庐山辽陵被晋兵大规模毁挖, 然后又在深山荒林之间湮灭,逐渐成为历史之谜。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北镇发现了一批高级墓葬,或者说是证据。

为解开这一历史之谜,探索和全面了解义乌庐山辽代墓和乾儿墓的位置、范围、布局、形态和保存状况,2015~2018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北镇新里辽代建筑遗址进行了积极的考古发掘, 义乌庐山辽朝皇帝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

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志_韩德让墓

废墟鸟瞰图

它是一组大型庭院建筑

新历辽代建筑遗址位于辽宁省北镇市福屯街。

新里辽代建筑遗址是一组大型四合院建筑,其南部是较小的附属建筑。新里辽代建筑工地西南侧和北侧各有一大墓葬,两座墓葬离新里辽代建筑工地很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不到5米。

发掘揭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建筑工地。这组建筑是由北面的正殿、南面的大门及其周围的附属走廊组成的一组封闭的庭院,建筑周边有排水通道。

出土的文物大多是建筑构件,还有一些用于祭祀的瓷器、玉籍、玻璃器皿等,活器皿很少。

韩德让墓志_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

契丹玉书

建筑构件主要有瓦片、管状瓦、板瓦、博岭瓦、凤鸟、龙头、猫头鹰尾、青砖、基石、斑点石等,其中屋顶使用的瓦片几乎都是青琉片,偶尔有极少数的灰瓦。

由此可见,四合院是一幢高档建筑,上面铺着绿色琉璃瓦。

大量铺砌的斑岩碎片

它通常只出现在皇宫和陵墓建筑中

琉璃瓦风格单一,釉面、装饰、造型高度统一。大殿周围出土了大量的铺路斑岩碎片,这种高档石材一般只见于皇宫和陵墓建筑中。玉册残片集中在大殿,有契丹小字和汉字两套。其他文物有定耀白瓷、越窑青瓷、影青瓷、玻璃器皿等,应为祭祀器皿。

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志_韩德让墓

发现

“通过与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陵三前殿的对比分析,结合现场出土的文物年代特征,我们认为北镇市新历辽代建筑遗址是辽代乾陵陵墓遗址, 而位于遗址北面的大墓,就是乾陵玄宫。

这以廖乾陵为造的玄宫前玄宫建筑作为祭祀

建筑的模式,与唐代、北宋、辽初期以单座建筑(奉献殿)作为玄宫前的祭祀殿的做法有很大不同, 突出了祭祀仪式的重要性,为明清历代皇帝传承发扬,充分体现了辽代陵墓制度在中国陵墓制度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辽代乾陵墓的确定,对于全面了解义乌庐山、乾尔岭陵墓的位置、范围和布局,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也为研究辽代陵墓体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琉璃寺遗址:

很有可能是廖县陵的陵遗址建成的

另外,关于辽代咸陵,在对琉璃寺遗址的发掘中,也有一些收获,该遗址很有可能是廖咸陵的陵墓建筑遗址。

琉璃寺遗址位于辽宁省北镇市福屯街道龙岗子村西北约3公里处的山谷中,隐匿在深山茂密的森林中,平均海拔660米。遗址四面石墙,平面不规则,大门遗址位于东南部,面积约3.5万平方米。场地内有四面几乎平行的石质护坡墙,将场地划分为阶梯式五层梯田,即五入口庭院,二、三层梯田上有一大型中央建筑基础场地。

韩德让墓志_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

2018年,在场地中轴线上挖掘出两座建筑地基,编号分别为1号楼(TJ1)和2号楼(TJ2),均为单体建筑,方向完全相同。

1号楼的地基位于露台的第三层,朝东南,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平台基座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2.3米,东西宽30.8米,高1.66米。踏道位于东南角,东西长4.45米,南北宽2.66米。上层平台平面呈方形,边长19.07米。两层基座的围墙用加工过的规则条石包裹,基座内部填充夯黄土。平台的顶部现在是林地,尚未挖掘。

韩德让墓志_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

出土文物以建筑构件为主,瓷砖有棕红色釉面、绿釉面、三色、灰陶等,种类繁多。还出土了大量的石构件,包括石板、石板和石狮子头。石材构件采用精致的青黑色石材特制而成,雕刻细致,工艺精湛。石蟑螂头和石狮子头是基座上缘的装饰构件,描绘生动,形状各异。石板为双面高浮雕,题材广泛,有的充满生机,有的充满神秘感。

“经过与新里遗址和辽庆陵遗址的对比研究,结合琉璃寺遗址的位置,我们认为琉璃寺遗址很可能是辽县陵墓的陵墓建筑遗址,”考古专家说。

宏家街公墓解锁墓主身份:

辽大宰相韩德让及其继承人的家族墓地

韩德让墓_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志

抢救性考古发掘始于四年前

宏家街公墓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福屯街。2014年,当地文物部门获悉洪家街附近有一座古墓被盗,立即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报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5年4月至2017年12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人员对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共清理了4座墓葬,均为砖室墓葬。出土的文物包括陶瓷、金属器皿、木材、玉器、丝绸织物和墓志铭。此外,在墓道的两面墙上、墓门、两面墙和走廊地面以及4号墓室的地面上、前室的地面和东西耳室的墙壁等处都发现了壁画,上面有汽车等图案, 马、人物、花卉图案、龙凤图案和家禽图案。

韩德让在坟墓的地面上发现了壁画

它是在辽墓中首次发现的

根据文献和出土的墓志铭铭文,可知洪家界墓地是辽大丞相韩德让及其继承人的家族墓地,身份明确,年代准确。4号墓碑铭文记载,墓葬年代为“同和二十九年”,即公元1011年,墓主为大辽国名大臣韩德朗。韩德让(941-1011)是辽朝的大臣。也就是耶律龙云,其祖籍是河北玉田。韩德让从小就受到父亲征服辽国的影响,他勇敢而有谋略,为辽国立下了战功,萧太后更加欣赏他,后来成为辽国的“摄政王”,支持辽国发展的重要任务。

墓楼底有壁画,这是在辽代墓葬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壁画在墙壁和坟墓通道的两侧被发现,这是第一次在地面上发现它们。韩德朗墓为多室墓,有前室、后室、东室和西室两个耳室。在前室和走廊的地板上发现了壁画,走廊的地板上有花卉图案,在前室的地板上发现了成对的龙凤图案和单个凤凰人物“。

殡葬瓷器的来源广泛韩

德让当时很受皇帝的看重,他是汉人身份,辽帝给他改姓,给他改姓耶律,改姓龙云,设文中宫,位居太子之上,是辽朝汉臣的第一姓。

因此,他墓中的陪葬品也非常丰富和珍贵。比如,葬用瓷器来源广泛,有当时辽产的瓷器、景德镇产的青瓷、定耀的白瓷等,也反映了当时辽宋的文化交流。

考古学家说,陪葬品中还有玻璃器皿,“属于西方,有紫色、白色、绿色和棕色四色玻璃器皿,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

韩德让墓志_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

小河北公墓:

辽代契丹贵族耶律龙玉的家族墓地

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_韩德让墓志

罕见的辽陵三层壁画

小河北公墓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福屯街道新里村小河北村群北侧。村子西北有一根山梁,被当地人称为“白沙良”,墓地位于山梁的南端。

小河北公墓考古发掘历时两年,共清理了5座墓葬。这些墓葬都是砖室墓,曾多次被盗,损坏严重。出土的文物包括陶瓷、金属器皿、玉器、玻璃器皿、琥珀饰品和墓志铭。

在编号为1的墓葬中,它由墓道、墓门、走廊、主室和耳室组成。

在通往墓室的通道中,考古人员发现,在东西墙上隐约可见古车的线条,这是发现的第一层壁画。随后,考古学家发现了第二层壁画,但由于年代久远,外两层已经模糊不清。

经过研究,考古学家决定将上两层没有保存价值的壁画去掉,在裸露的第三层壁画中,有比较清晰的车、马、骆驼、人物等色彩图案,保存得比较好,画技精湛。

韩德让墓_韩德让墓志_韩德让墓碑

地下排水沟覆盖着石球,用于排水和防盗

这座坟墓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一个相对先进的排水系统。

考古发掘发现,墓道西侧地下建有排水沟,进入墓门后在走廊处一分为二,进入墓室后,由东侧通向墓室外。换句话说,坟墓里所有的水都会从这条排水沟里流出来。墓葬排水沟全长110米,排水沟铺有15~22厘米大小的石球,石球铺有60厘米的石板,石板铺有砖块。坟墓中的水从石板下的石球缝隙中流出。

据专家介绍,这些石球的功能之一是排水;第二个原因是,毕竟排水沟很深,石球可以防止盗墓贼通过排水沟进入古墓,起到防盗的作用。

他是廖敬宗和萧太后的第三子

耶律龙宇家族墓地

根据文献和出土的墓志铭铭文可以看出,小河北墓地是辽代契丹贵族耶律龙玉的家族墓地。耶律龙玉是廖敬宗和萧太后的第三个儿子,被加冕为齐王。

3号墓碑铭文记载,该墓葬葬于“崇溪乌子”年,即公元1048年,墓主为辽国契丹贵族耶律龙玉的二孙。结合小河北墓地的地理位置,推断小河北墓地就是耶律龙玉的家族墓地。为研究辽代丧葬制度、草原丝绸之路区域文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资料。

远船的水下考古:

选择了500多个标本

靖源船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黑道老人石以南海域。

2014年夏天,水下考古队根据数据线索和磁力计地球物理数据,在现场发现了一艘铁沉船残骸,推测这是一艘长途船。

韩德让墓志_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

为推进沉船系列调查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物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沉船遗址进行专项调查, 并确认是第一次中日海战北洋海军沉船---“靖远舰”号。除水下中心和辽宁省外,参与调查的水下考古队员还汇集了来自海南、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湖北、天津等省市的人员。这是继“致远船”之后,中国水下考古学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针对现场特点,水下考古队制定了专项工作方案,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作业,终于在9月15日找到了“靖远”号船名,该船被埋在海床表面以下5.5米处,以木制金色字体悬挂在船舷外壁上, 从而确认该船是第一次中日海战中北洋海军师的沉船“靖远舰”。此外,水下考古队在清理现场时还出土了一块木牌,上面清晰地印有“景源”二字,这也为确定沉船的身份提供了依据。在这次调查中,提取了大量的文物,选择了500多个标本,这些标本非常多样化,包括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材料。个别标本上还刻有德国铭文(确认该船是在德国制造的)。

第一次中日海战是东亚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致远号、靖远号战舰的水下考古工作为凝聚国力、实现富国强军的目标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教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8年,

辽宁省重大考古发现

除上述五项外,还包括

大岭河中上游洪山文物考古调查

牛河良遗址第一遗址的2号建筑工地,Kazuo 遗址

西峰城山遗址、环仁小皇沟遗址、

环人王一沟遗址、盖州青石岭山城、沈阳塔山城、

康平西栅哈奇辽金时期手工艺作坊遗址等。

大岭河中上游

洪山文物考古调查:

已发现 210 多个文化遗址和墓地

2017年春季在一尾县正式启动调查,2017-2018年在一尾县、建平县、凌源市北部的调查工作顺利完成。

2018年,调查完成了建平县北部地区和凌源市北部地区的调查,发现了秦前时期遗址360多处,其中红山文化遗址和墓地210余处。

2017-2018年的调查获得了一批丰富的洪山文物,与以往相比,在数量和面积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为进一步认识洪山文物在这一地区的内涵、居住地、墓地与祭祀场所的关系、聚落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_韩德让墓志

牛河良2号工地1号工地:

发现了方格图案的新图案主题

牛河良工地位于辽宁省灵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第一工地位于牛河良工地中心海拔最高的山梁上,已确认四组建筑工地,其中二号建筑工地是第一工地发现的四个建筑工地中最大的一个。以往的考古发现表明,二号楼的功能与牛黑梁遗址其他遗址的石墩遗迹不同,可能是与“女神庙”有关的特殊建筑,是牛黑梁遗址所代表的人们的宗教和礼仪活动的中心。

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_韩德让墓志

通过发掘测绘,进一步确认2号楼是一个由多组山丘组成的大型建筑工地,最大建筑面积可能超过30000平方米。除了北山台和东山台之外,还确认了六个新的山台组。2018年,对2号场地内侧进行挖掘清理,发现3处堆石遗迹、2处建筑工地、1堵石墙。发现的两个地点都是地上结构,其大小和功能可能与其他几个地点不同。

除了常见的彩陶装饰外,还发现了新的装饰主题(方格图案),并且还出现了打破原有规范的器皿形状和装饰品的新组合。

韩德让墓_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志

考古发掘表明,牛河梁遗址二号建筑是由多层砖石台面和建筑组成的大型复杂遗迹,为确定第一遗址的结构、性质和功能提供了新的材料,为探究牛河梁遗址洪山晚期文化的文明特征提供了新的线索。

土城子遗址:

发现平面形状为不规则的圆形半地下室建筑

土城子遗址位于辽宁省加左县山嘴子镇黄家店村土城子屯西南。2018年,中文大学历史学院对遗址进行了发掘、系统的区域考古调查和资料整理。

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志_韩德让墓

2018年,该遗址在1000平方米的面积内进行了挖掘,共发现了178个灰坑、9个房屋遗址和6个炉灶遗址。主要遗迹属于东周时期,比较重要的发现是一些房屋遗址,这些房屋是半地穴状建筑,形状不规则,面积小,面积从5平方米到14平方米不等。场地内的炉子设置在墙边,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几种形式,有些场地有两个炉子。在挖掘区域发现了许多散落的地炉,其中一些可能是现场破坏后遗留下来的,其中一些可能是户外炉灶。还发现了几个属于东周王朝的地窖,平面都是圆形的,直壁是平底的,形状规则。东周的遗物包括刀钱、铜箭头、骨锥子、可回收的陶碗和陶罐。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遗物数量不少,遗骸只见灰坑,可辨认的陶器有胡须、戒指、壶、瓮等。开展

了约30平方公里的系统区域考古调查,共确定了297个采集单位,其中285个为一般采集单位,12个为系统采集单位。有8个洪山文化收藏单位,48个夏家店下级文化收藏单位,其余收藏单位属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和辽代两大时期。通过调查,确定了调查区文化发展的顺序,观察了古代文化逐渐发展和繁荣的趋势。

城山遗址:

发现了青铜时代晚期“新城子文化”的石棺墓

2018年,联合考古队在位于山城西侧的遗址第二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面积1029平方米。目前可以确认,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中期、青铜时代晚期“良泉型”和青铜时代晚期“新城子文化”有四件遗迹。

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志_韩德让墓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中期没有发现遗骸。青铜时代晚期“凉泉型”遗迹是本次发掘的主要遗迹,共出土3处民居遗址、25处灰坑、4处灰沟、各类文物400余件。这一时期的陶器以高柄豆、锅穗、横桥耳粑、碗、圆脚罐的基本组合为基础,豆底和壶颈处常饰有压印圆点的组合。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纺车、陶网吊坠、石斧、石刀、石凿、精细石器等生产生活工具,显示出明显的渔猎经济特征。青铜时代晚期,“新城子文化”中仅出土一具石棺墓,清理了横侨耳罐、绳纹壶等典型陶器。

城山遗址的发掘,促进了对“良泉型”遗骸内涵和来源的深入研究。同时,遗址中早代、晚期传承的多种文物的发现,初步确立了辽北山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化序列,填补了该地区考古文化时空框架的空白。

小荒沟的遗址:

陶器大多是沙子填充的陶器

小黄沟遗址位于环仁县北部古城子镇,2018年开挖面积1550平方米,房屋用地4处,护坡1处,半圆形建筑1座,灰沟3处。出土文物数量少,种类少,大致可分为陶器、石器、铁器三类。陶器多为填沙陶器,陶器颜色以黄褐色、红褐色、灰褐色三种为主,以素面为主,也发现了少量戳痕和划痕陶片,器皿形状可用壶、壶、碗、杯、纺车和网坠等来辨认;石器以抛光为主,以敲打为辅,主要有石斧、石锭、石刀、石锤、石磨棒、石剑、石砝码、石凿、石箭头、石网吊坠等;大多数铁制工具已被腐蚀,可以识别工具的形状。

小皇沟遗址的文化遗迹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时期。早期遗物形状与乌奴山文化第二期和环仁小北王墓群出土的M2文物相似,年代接近战国后期。晚期遗物的纹理和形状与望一沟遗址出土的文物相近,年代应该大致相同,即西汉初期。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小黄沟遗址早期文物性质与五山文物二期相同,后期文物属于莲花堡类型。

望宜沟遗址:

出土的石器主要是抛光石器

望义沟遗址位于辽宁省本溪市环仁县,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遗址地层较薄,后期破坏也较为严重,目前保存情况不是很好。共发现房屋遗址5处、灰坑2处、灰沟3处、墓葬1处、平台基础1处。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数量不是很大,种类也很少,大致可分为陶器、石器、铁器三类。陶器主要包括壶、罐、甑、豆、碗、杯、纺车和网吊坠;石器主要是抛光石器,主要包括斧头、锄头、刀、锤、凿、磨棒、箭头、网坠等;铁器主要有锤子、鱼钩、箭头、钉子等。

根据遗址出土的粘土绳文灰陶和铁驿,推测该遗址的年代上限不早于西汉初期,下限不晚于西汉中期。编号为F1、F2的两座房屋形状与抽水洞遗址清理的两座房屋相似,遗址出土的圆形叠唇罐与抚顺莲花堡遗址出土的非常相似,因此判断该遗址的文化性质属于莲花堡类型。

韩德让墓_韩德让墓碑_韩德让墓志

西锒祁辽金时期手工艺作坊遗址:

它是在沈阳首次发现的

2018年6月至9月,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康平市张家窑林场廖陵相关遗址”国家主动考古发掘项目中,在沙金台乡西扎哈奇村发现了一处工艺品加工作坊新址。发掘2个遗址,灰坑19个,灰沟2个,出土金属加工铸造用的坩埚(炉膛)20余件,丰富的陶器、瓷器、玉石、石材、骨骼、材料、铁等小工具、工艺品、日用品及半成品及加工原料,以及“西宁锭”陶钱模和“通通锭”辽制铜钱等文物共计200余件。

本著作发现的辽金时期金玉骨综合手工艺作坊遗址,是沈阳的首次发现,填补了该地区该领域考古发现的空白,为辽金时期冶金考古和手工艺发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出土了一批丰富的辽津遗址,进一步丰富了张家尧林场辽陵文化内涵。客观上反映出,这一地区是当时康平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人动中心,为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辽津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