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用文化之光照亮前进之路
河畔繁华,回响历史的回响; 济阳自古繁华昌盛。 近日,江阴市文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五大文化”品牌提升等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一揽子“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文化高质量发展。 白银河努力为江阴文化高质量发展赋能。
“蓄势待发、跨越前行,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县建设注入澎湃文化力量。” 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徐峰表示,江阴将把文化作为建设示范县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我们将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全面建设文化强市,以更加璀璨的文化光芒照亮江阴现代化之路。
用文学锻造灵魂,雄辩的文脉永无休止
9月1日,“文勇杨宇看未来”“学年第一课”在长江之畔激情上演。 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现实课堂里,孩子们在江阴著名教育家顾明远等“名师”的带领下,深入了解家乡优秀传统文化,领略家乡文化。长江江阴美景。
“长江是江阴的城市矩阵和生命源泉,传承和创新长江文化是每一个江阴人不可推卸的社会历史责任。” 江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政表示,近年来,江阴依托长江自然生态。 空间连接长江文化底蕴,全力推介旅游、军事、学术政治、民乐、中医五大文化品牌,扎实推进长江民族文化江阴段建设公园,让滔滔长江文化脉络在济阳继续存在。
7月,“夏鹰东方圣人行”文化传承交流活动在徐霞客故居养生园举行。 真实的园林场景结合了南北戏剧,中国风演绎了美丽的江南,赢得了许多年轻观众的好评。
“旅圣”徐霞客是江阴的骄傲,也是江阴科技创新精神的源泉。 “他跋涉万里,漂泊三十年,一生书写《记长江源流》,为长江‘真源’。徐霞客血液中涌动的是开拓精神,江阴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秘书长、江阴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唐汉章说。
走过五百年,江阴人民传承“霞客精神”,努力保护、传承、创新长江文化,为打通江南文化文脉的“出海口”贡献了江阴力量。 长江保护展览馆、城市记忆馆等一批文化地标拔地而起,引导全社会认识长江、热爱长江; 江苏省教务处、徐霞客故居、刘氏兄弟故居、黄山炮台等文物古迹已融为一体,性保护与发展是“珠成链”; 全市20多所小学成立了“小戏班”,传承戏曲。 每年有4000多名小学生参加二胡学习,“民间音乐之乡”后继有人……
以文化塑造城市,现代文明熠熠生辉
今年3月,位于江阴黄田港公园的夏合兴雕塑艺术馆正式开馆。 它迅速成为沿8公里河流和10公里运河的“城市T台”热门地标。
江阴在打造高品位精神文化阵地方面独具匠心。 沉鹏艺术馆、解剧书院等标志性文化场馆相继建成开放。 陈富成美术馆、姚成美术馆即将开馆。 一方艺术馆、一如堂艺术馆、鲤城艺术馆等一批民间艺术展厅已入驻。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江阴以81个各类场馆为主线,深入开展“艺术”闪耀——成艺空间珠链项目,打造街道、公园、校园、景区、乡村等重点公共文化空间,以高品质文化晚宴打造优质城市文化生态。
在江阴市图书馆,今年全新升级的参考阅览室新增了大量有关徐霞客的珍贵文献,让市民姜华感到惊讶。 “许多文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以前是看不到的。 现在它们不仅可以看得见,摸起来也很有趣。”
感到“享受”的还有江阴市金龙社区的居民。 今年,这里的农家书店“锦绣书房”完成了外观和气质的提升。 其藏书已扩大至万余册。 还增加了活动区、阅读区、聆听区三个功能区。 成功入选全国第二大。 全国读书大会最美农家书店推荐榜单。
今年6月,江阴原创大型儿童剧《今天我是升旗手》参加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剧展演,被评为优秀剧目,并入选江苏省艺术基金2023年资助项目名单。 深耕本土文化,江阴深入推进“三江工程”培养文艺人才,精心创作文艺杰作。 仅去年一年,就获得国家级奖项58项、省级奖项100项。
以文学兴业,
崛起的文化高地
近日,位于江阴北街历史文化区核心区的“民族音乐岛”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以及音乐厅、美术馆、科技馆等功能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已初具规模。 据统计,目前江阴在建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51个,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5个。
“要像发展‘345’现代产业集群一样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产业新高地。” 江阴此次出台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重点围绕文化制造、文化旅游、数字文化、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前沿科技六大重点领域推动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商业主体,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到2025年,全市新增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龙头文化企业3家以上,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骨干文化企业10家以上,引进培育企业240家以上在文化产业方面。 □ 记者于盛通 马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