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海蒙古族的敖包崇拜仪式

2024-05-28 -

青海民族大学辅修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青海蒙古族的祭敖包仪式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政治学院 专业班级: 08政治与行政专业(主修) 09文学与文秘专业(辅修) 2012年4月5日 浅谈青海蒙古族的祭敖包仪式 内容摘要: 蒙古族的祭敖包仪式历史悠久,从氏族社会流传至今,是整个蒙古族分布区的重要祭祀活动,是蒙古族信仰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敖包源于祖先祭祀,是古代萨满教“万物有灵”观念的具体体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以及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敖包祭祀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文化内涵。蒙古族所经历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敖包祭祀的变化息息相关,敖包祭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断体现着各个时期蒙古族的文化特征。关键词:青海蒙古族敖包祭祀1、青海蒙古族简介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公元1320年代进入青海。主要分布在海西州的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乌兰县,黄南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州的齐连县、海盐县、门源县以及海南州西宁市、海东地区、大通县及部分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青海蒙古语属于蒙古语卫拉特方言,与正蓝旗为代表的察哈尔语音蒙古语基本一致。

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文字使用“呼图木”蒙古文,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蒙古族使用的文字相同。青海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放牧绵羊、山羊、马、牦牛、骆驼等,住的是园式毡帐“蒙古包”,冬暖夏凉,活动方便,能抵御烈日和寒冷;也有一部分在小农区和东部农区从事农业生产,住的是村落式的土结构民房。由于长期与藏族、汉族杂居,其服饰形成了既不同于藏族又不同于内蒙古蒙古族的特点。男女冬季均穿“德乌日”(毛皮长袍),多以绒布作外衣,夏秋季穿“拉乌协格”(棉袍)。 “敖包”是节日或来宾时穿的羊皮长袍,以缎子或平绒为面,镶以獭皮或彩色毡。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主要食用牛羊肉和奶制品;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食用谷物和蔬菜。饮茶是蒙古族人民不可缺少的习惯。青海蒙古族能歌善舞,慷慨好客,喜欢摔跤、赛马。信奉佛教,一般崇拜藏传佛教格鲁派。17世纪上半叶,黄教成为蒙古族全体信奉的宗教,其影响从阿勒坦汗控制下的蒙古右翼(土默特、鄂尔多斯等部)一直渗透到沙漠南、北、西广大蒙古区。“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汉语意思为“堆”。用土和石头垒成。 它是蒙古族人民祭祀天地、祖先或英雄的祭坛。在辽阔的草原上,单个敖包的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多阶的坛式敖包,一种是无阶的圆形敖包。

敖包通常有七、九、十三等组,也有二十八组或数百组敖包的。其位置和布局,多是主敖包居于中央,其余敖包以主敖包为中心,单排或十字排列,形成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敖包组图。敖包是时空坐标,是草原文化体系中的象征性文化现象。关于敖包的起源,有几种说法:1.敖包最初是立于游牧民族交界处、路旁作为标记的一堆石头。《清会典》记载:“游牧民族交界处,无山无水为标,以石头堆砌为记,谓之敖包。”但史料记载,敖包早在元代已有。 宋代张氏《岭北游记》记载了“马头山敖包”,位于驿道之侧。2、敖包源于山石崇拜。3、敖包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丧葬方式,即以墓葬祭祀。5、以上为学者们普遍认可的。早期蒙古族认为天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源,对其特别崇拜。由于没有天地诸神的偶像,人们便堆砌敖包作为象征,敖包也就成了崇拜的对象。人们祈求天地诸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祭敖包的时间没有固定,蒙古族地区多为农历七月十三日。 祭祀时,先在敖包上插上树枝或纸旗,树枝上挂上彩色布条,旗上写上经文。祭祀的仪式大致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这些祭祀方式都表达了对天地的虔诚,祈求天地赐予人们平安幸福。相传蒙古族游牧时代,每家每户的牲畜都是天地赐予的,因此,为了报答神灵的庇佑,就宰杀牲畜,将宰杀的牛羊供在敖包前祭祀。只有祭祀牛羊,才能报答天地的恩惠。祭祀的敖包上洒有鲜牛奶、奶油、奶酒。

火祭是在敖包前生起火,把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块放入其中,人们向火磕头。玉祭是古时人们用自己最心爱的玉石作为供品来祭祀敖包。祭敖包的规模和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敖包和村寨敖包。祭祀时,官民共同进行祭祀活动。先请喇嘛焚香点火,诵经讲经,大家从左到右围在敖包周围。农历五月,满地草木绿,燕子北归,蒙古族聚居区的县、镇或乡村的蒙古族牧民都要举行祭敖包活动。 牧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敖包下,用松柏柳树和五彩鲜花把敖包装饰好,并在敖包前摆放奶制品、“天神”、糕点等供品。有的甚至在前桌上摆放一整只羊。祭祀仪式由一位德高望重、威望颇高的长者主持,主人亲自烧香、敬酒、献哈达、唱祭歌、请喇嘛念《太平经》。这时,前来朝拜的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跪在地上,三拜九叩,默默祈祷“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畜兴旺,无灾无病,万事吉祥”。仪式结束,主人把供品分发给大家。?4. 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随时代的变化“古代蒙古族祭天前要立起神杆,蒙古语称“玛尼杆”,限高4-5米,粗0.2米,多用桦木、松木制成,杆顶安放铁制长神。祭祀时在蒙古包前立起两根神杆,两杆间拉绳,上挂红、黄、狱、白、绿五面彩色旗帜。有的挂经幡,绣六字真言梵文。有的还在杆上挂净肉,然后洒上马奶、谷物等,向天祈祷。祈祷时所祈求之物,往往由巫师或长老作为神意传给群众。

后来,萨满教停止祭祀,祭天活动由萨满主持,其祭天供品包括奶制品、肉制品等,放在祭坛上直接供奉天上。此活动由男萨满(博)主持,向天呼喊祈祷,众人一同加入。《蒙古秘史》记载:“木合里吉沃,是神灵选定的预言。”古代蒙古人祭天无定时,一般选择四月、八月、十二月等月份。《元史》记载,元朝蒙古皇帝祭天最多,在这几个月。除一般祭祀外,特殊情况也需祭天,如中统二年忽必烈亲征北朝时,曾“亲祭旧桓州西”。 旱灾祈雨时,人们也要祭天。《黑塔尔族简史》和《罢耕记》中都有向天祈雨的记载。方法是“只要取一盆清水,浸几块石头,大的如鸡蛋,小的不一,然后默念一句咒语”。后来,这种习俗就传到了普通家庭,在农历三十晚上举行祭天的仪式。旧时,蒙古族祭敖包的仪式一般在每年农历五七月间举行。一般是一个旗人或一个苏木单独祭祀,也有几位苏木、旗人一起祭敖包的。当时,敖包附近搭起了无数的临时蒙古包,远近牧民都会带着家眷前来。喇嘛教传入后,萨满教的杀生祭祀就改为水果祭祀。 在百姓搭起的临时蒙古包里,悬挂佛像,摆放牛羊肉、奶制品、酒等,焚香烛。正式举行祭祀仪式时,由活佛或高级喇嘛率领众多喇嘛围绕敖包诵经,群众跟随(此时不允许妇女参加)。

祭祀敖包时,要取所谓“阿尔山”(即圣水)洒在牲畜身上。祭祀仪式结束后,娱乐活动开始。按民间习俗,有赛马、射箭、摔跤、宴饮等,同时进行贸易活动。后来娱乐项目不断增多,男女均可参加,称“敖包乃日”(乃日,蒙古语,意为盛会),逐渐成为传统的“那达慕”大会。敖包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发展变化,已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敖包文化作为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有适应现代文明的文化元素。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许多敖包都恢复了多年未举办的活动。 更为重要的是,在原有祭祀活动得到充分保留和传承的同时,娱乐活动和物质交流活动得到了更为强烈的表现,而在这两方面,呈现给人们的又有许多当代文化元素,内容新鲜、实用,深受牧民喜爱。这样,敖包活动就从固有的传统文化氛围拓展到了贴近现代文明的轨迹上。现代蒙古人祭敖包,一般选择在水草丰美的六七月间,也有选择在春秋两季的吉日。祭敖包前要对敖包进行修葺、装饰,本质上是对祭祀神灵祈福消灾的传统习俗的传承。蒙古人不断为敖包崇拜文化注入新的内涵,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变化,敖包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敖包文化作为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有适应现代文明的文化元素。

敖包祭祀活动在保留其独特的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融入了当地风土人情、生态保护意识、和谐理念、竞技游戏、群众文化、生产生活技艺等丰富的内容,对于构建和谐新牧区有着积极的意义。 青海蒙古族祭敖包仪式浅议01齐布仁巴亚尔《青海蒙古族概况》综合资料词典包桂珍《近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李超《诗意高原——青藏地区民俗文化美学》包海清《蒙古族祭敖包仪式起源探究》李超《诗意高原——青藏地区民俗文化美学》王其格《祭坛与敖包的起源》参考文献:[1]米易之《青海蒙古族简史》[2]米易之《民族史研究论文集》[3]荆宣生《青海蒙古族的前世今生》[4]包海清《蒙古族起源探究》敖包祭祀仪式》[5]王其格《祭坛与敖包的由来》[6]李超《诗意高原——青藏地区民俗文化美学》[7]齐布仁巴亚尔《青海蒙古族概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 没有了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